2020年9月8日,密云水库。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资料图)
8月11日,北京市密云区,蔡家洼小流域里的梯田。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密云水库,作为首都最重要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是让两千万人安心饮水的“大水缸”。六十年来,密云区始终把保水护水作为头等大事,筑牢首都东北大门的生态屏障。
当前,密云区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两山”理论样板区。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新京报记者采访密云区生态、水务等部门了解到,密云区在全力完善保水体系的同时,也在探索一条生态富民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50万人守护首都“大水缸”
8月11日,记者在密云区生态环境局一间会议室里,看到电子屏幕上有一张“密云区大气环境监测与管理系统”动态图表,上面有密云区所有乡镇空气质量指标的实时动态。“我们可以随时监测密云水库流域空气质量,一旦有数据异常,可以马上出动人员去现场查看。”操作该系统的工作人员说。
为确保密云水库绝对安全,密云区加大了科技保水的力度。据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介绍,密云区将在密云水库建立完善智慧巡查系统,采用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构建“人机一体”的人防、物防加技防管理模式,将实现密云水库全天候、全覆盖、常态化自动巡查、监控及管理。
不仅在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密云区也在统筹多方力量,完善上游保水、护林保水、库区保水、依法保水、政策保水和科技保水、全民保水的“5+2”保水体系,并坚持上游保水,探索共建京津冀协同发展密云水库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强水库上游地区“两市三区”联建联防联治,深入开展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上游河流入境入库总氮浓度逐步下降。
每年秋冬,密云水库里鲜嫩的“水库鱼”都能销往全国各地,这让当地打渔、贩鱼的村民有了一份不菲收入。65岁的穆家峪镇村民张建华已经十多年不打渔了,转而去做了一名保水网格员,每月有一半时间是在跟同事巡视库区附近环境中度过的。他不仅要保障库区环境卫生,还要在禁渔期间劝阻制止偷钓偷捕等涉水违法行为。
2022年,密云区重点打造了党建品牌“密云先锋”,4万多名党员联动起全区50万人,在“保水保生态”“乡村振兴”“绿色高质量发展”等领域,起到模范带头、积极示范作用。“这些年,每个密云人都知道一句话,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我年轻的时候,从水库里获取了收入,现在做保水网格员,也是回馈水库了。”张建华说。
据介绍,密云区目前有70余名专业执法队员、700余名“水源生态保护岗”、2150名保水网格员,形成内有执法队、外有网格员的同心保水护水队伍,从库区内到库区外,从周边到上游,水源管护体系“防护网”越织越大;同时还成立了“水库儿女”“首都老兵”保水志愿服务队,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参与到密云水库环境保护、保水护水宣传等各项工作中,进一步构筑全民保水新格局,守护好密云水库这盆“无价之宝”。
“无废理念”贯通城乡
密云区大城子镇河下村里,河岸护栏是用果树废枝条制成的。自带“原木色”的栏杆,与村内青山、绿水相映成趣。但在今年春天之前,河下村村民们还为村里过多的枯枝败叶头疼不已。
大城子镇被誉为“红梨之乡”,每年因梨、核桃、板栗等果树修剪而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巨大。许多村民习惯把废弃枝条当作干柴收集,造成街面环境杂乱,并有火灾隐患。“90后”村干部王梦宇想到了“废旧柴火变身河道护栏”的主意。随后,村里三名老木工把村里数吨木柴制作成了469米长的沿河护栏。
河下村变废为宝的灵感来自于“无废乡村”理念。2022年10月,密云区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密云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称,密云区坚持生态产品化、产品生态化,探索研究各领域“无废城市”建设具体路径;开展“无废乡村”“无废景区”建设,宣传文明旅游;创建“无废小区”“无废机关”“无废校园”。
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齐力介绍,“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希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在密云,有旅游资源的村庄在打造“无废景区”。在石城镇黄峪口村,村集体旅游公司会给每位游客科普绿色出行知识,并提供手套、垃圾夹拾物器等设备。人们站在村里的古长城上,向南可以望见密云水库全域,向西可以看白河支流蛇鱼川。在旅游的同时,游客也要将自己产生的垃圾随身带走。
而不以旅游为支柱、主要发展工业的地区,在选择绿色生产模式。与城区接壤的十里堡镇,集聚了密云区多家龙头印刷企业。走在该镇红光村印刷厂区旁边的休闲步道上,人们闻不到任何异味,也听不到嘈杂声,只有进入每个车间里,才会感受到机器轰鸣。该厂负责人肖磊介绍,生产车间封闭性比较好,是为了防止废气外溢,同时车间里安装废气收集治理设施,确保绿色生产。
如今,人口300多户的红光村,有160余人在印刷厂工作。村支书师玉军告诉记者,当地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企业的环保补贴力度,并在2022年完成村里污水管道修建工作;村里产业设施提升后,吸引了四川、山西等地的劳动力涌入,目前村里租客共有500多人。
为了让工业绿色发展更加突出,密云区近年来重点打造高精尖产业。怀柔科学城地跨密云怀柔两区,占地100.9平方公里,是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密云地块规划范围32.5平方公里。包含密云经济开发区B区和西田各庄镇、十里堡镇部分地块。据密云区介绍,怀柔科学城东区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完善,一期生态环境提升工程顺利完工,将为科学家们提供最优美的科学城区、最有品质的“科学家之家”。
生态治理为村庄吸引人气
8月11日下午,密云区蔡家洼村的鲜花丛里迎来大量游客。很少有人注意到,花朵被栽植在层层石坎梯田上。密云区水务局副局长李文军说,蔡家洼小流域治理是水利项目支撑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
“蔡家洼村离山体较近,部分地段坡度相对较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我们修上梯田,既能兼顾美观又能防止水土流失。”密云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副站长李民义介绍,在蔡家洼小流域建设中,密云区水务局组织整修了49.98公顷梯田。凭借花海梯田等景点,蔡家洼村先后获得“北京最美乡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等称号。
因环境治理实现蝶变的,还有密云水库西侧一公里处的溪翁庄镇尖岩村。十多年前的尖岩村,一些路面坑坑洼洼、污水横流。但如今的尖岩村,白墙黛瓦、山清水秀,每年能吸引近十万人次游客来村里打卡。村里有一条东西向的进村大路,将两旁楼房连接起来,墙上绘有水墨画、油彩画,村里有专业渔民,也有做水库鱼的店。这个村在2017年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又在2022年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录。
63岁的尖岩村村民郑怀凤,2017年夏天在村东头开了家民宿客栈。对她来说,村里污水得以处理后,给了她增收的机会,从前只靠二分地和出村打工维持生计,如今在家就可发展民俗旅游,年收益有数十万元。
拥有古长城、水库和高山的密云,在把提升人居环境作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之一。密云区目前在推进建设四条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发展带:在辖区东部打造以京承高速为轴线的京承高速文化旅游休闲发展带,在辖区北部打造长城文化旅游发展带,在西部打造休闲美食和旅游度假发展带,在南部打造以京沈高铁密云站为中心的时尚运动和体育旅游发展带。而每条旅游路线,都绕不开村庄。
李文军介绍,密云水库流域11个镇177个村已建村级污水处理站180座。2022年密云水库流域镇村污水处理率83.4%,其中镇级97.3%,村级污水处理量70.2%;2022年,全区污水处理量为2483万吨,污水处理率为91.7%,全区污泥日产生量约61.7吨。
为保障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规范化,密云区水务局在加强对全区污水设施运行情况检查的基础上,依托“密云区农村污水处理和再生水设施运行监测系统”,从电量、处理量和在线率等数据分析农村污水处理站的运行情况,增强属地政府从注重污水工程建设向注重运行管理转变的意识,以农村前端排水管网雨污合流、污水处理站溢流治理、出水水质达标等为重点,进一步补短板、强监管,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推动密云区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法治保水有“硬”也有“软”
2022年4月一个深夜,刘某等五人驾驶车辆从顺义区至密云水库上游太师屯镇、高岭镇多个树林内,使用弹弓、热成像仪、鸡媒播放器等工具,进行夜间照明行猎,捕获野生动物6只。经鉴定,6只野生动物物种为“三有”保护动物雉鸡,总价值达1800元。公诉机关以非法狩猎罪提起公诉并附带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五名被告人连带赔偿国家野生动物资源损失1800元,连带承担惩罚性赔偿金3600元,并公开赔礼道歉。
这起案件是北京市首例判处惩罚性赔偿并责令公开赔礼道歉的非法狩猎罪刑附民公益诉讼案件。溪翁庄法庭(环资庭)副庭长单青林介绍,该案对于不断提升密云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化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案坚持恢复性司法理念,将被告人主动履行的赔偿金直接用于生态修复,五名被告人在生态修复补植复绿基地以提供劳务方式开展替代性修复,种植云杉、侧柏100余株,实现“办理一案,恢复一片”的良好生态效果。
密云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琼介绍,2022年,密云法院共审结环境资源案件419件,其中刑事案件7件,民事案件250件,行政案件85件,执行案件77件;在涉及环境资源案件中,密云法院以“首案”为契机,加强首案的示范裁判和教育宣传作用,发挥环境资源案件的司法价值和社会价值。
“密云法院在用好‘硬强制’与‘软强制’执行手段,确保环资案件得到不折不扣执行;针对重大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案件,建立执行前保全机制,明确保全的申请条件、申请方式、保全担保和审查规则,有效解决生态环境修复赔偿和罚款执行难困境。”陈琼说。
2023年8月10日上午,密云法院召开环资审判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密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梳理了密云法院2022年度环境资源审判情况,并提到了司法实践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以及相应对策建议。白皮书指出,目前生态修复责任有待落实。现行刑法规定的刑罚仅包含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和没收财产,而这些刑罚并不能当然地对受损的生态予以修复。生态修复经济成本过高、生态修复工作复杂、生态修复个案借鉴实例稀少等问题导致生态责任落实不到位。白皮书建议,相关单位应全面落实生态修复责任,创新刑事裁判责任承担方式,建议刑事司法裁判中采取主刑与生态修复或主刑与赔偿经济损失并处的裁判模式,改进环境修复执行方式,运用分期付款、政府先行修复或者委托第三方进行生态环境修复等方式。
为增强法治保水保生态的多部门联动效应,去年8月,密云区举行了“河长+院长”法治保水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密云区法院与区水务局、七个镇党委政府分别签订“河长+院长”法治保水合作协议,明确了联席会议、联动巡查、能动互助、资源共享、联组培训、联合普法等工作机制。“密云法院与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乡镇街道联动,全程监督被执行人履行生态修复义务,并进行回访,形成了‘破坏-判罚-执行-修复-回访’的完整闭环。”陈琼说。